首页 > 二十四史列传 > 第九十三章【心思】

我的书架

第九十三章【心思】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齐桓公随后就将世子华求助的事告诉了管仲,管仲连声说不可,“国君用礼和信会合诸侯,而用邪恶作为完结,这可不行!儿子和父亲不相违背叫做礼,见机行事完成君命叫做信。违背这两点,没有比这再大的邪恶了!”
齐桓公说:“诸侯进攻郑国,没有得胜,现在幸而有机可乘,利用这点,不行吗?”
管仲回答道:“会合诸侯是为了尊崇德行,若是奸邪之人位列国君,怎么能向后代交代?诸侯会见,他们的德行、刑罚、礼仪、道义,没有一个国家不加以记载。如果记载了让邪恶的人居于君位,君王的盟约就要废弃了!子华既然做了世子,而要求借助大国来削弱他的国家,一定不能免于祸患。郑国有叔詹、堵叔、师叔三良执政,我们不能去钻它的空子!”
齐桓公恍然大悟,就再次召见世子华:“世子所说的这件事实在太重大了,还是等郑伯前来,寡人和他亲自谋划吧!”
世子华听到这句话顿时大汗淋漓,赶紧找个借口告辞回国。
世子华在路上也没闲着,他想出了一个对策。回到郑国见到郑文公,世子华显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样子:“齐侯责怪您没有亲自前往,坚决不肯与我们会盟。父亲不如继续联合楚国,对抗齐国!”
郑文公忽地站起来,大骂道:“你这个逆子,都把国家卖了,还敢在这里胡说!”
世子华一脸错愕,他怎么也想不通消息是怎么泄漏的。原来他走后,管仲细细思量这件事,觉得不对,世子华想利用齐国剪除三良,目的是自己掌权,如今被拒绝必然害怕事情败露,他一定会恶人先告状诬赖齐国,这恐怕才是他为何早早辞行的原因。管仲不敢大意,派专人即刻赶往郑国,将世子华的所作所为报给郑文公。就这样,世子华回国之前,他的罪名就已经坐实了!
郑文公命人将他囚禁起来,关在幽室之中的世子华算是明白了,阴谋败露了,这下不是丢掉世子之位而是性命之忧了,于是他在墙上挖洞,想借机逃跑,结果被守卫发现,报给郑文公,郑文公就下令将他就地格杀。
很多人认为郑文公诛杀世子华是因为他“卖国”,恐怕没这么简单,“卖国”能卖得过郑文公本人么?其实世子华被杀因为他卖国背后的行为—觊觎君主之位,这是郑文公绝对不允许的。
两头撒谎的世子华就这样被杀了,近代心理学认为撒谎行为都可以从父母身上找到源头,一般有三种原因:一是模仿大人;第二,逃避惩罚;三是表示对抗。模仿大人自不必说,郑文公游走在齐楚两国之间,一套说辞投身两个国家,绝对是撒谎界老油条,当然了这也是现实的选择。至于表示对抗以及逃避惩罚可以参照郑文公对待儿子们的具体态度:世子华被杀后,公子藏害怕牵连就连夜出奔,结果逃亡失败,郑文公派手下在途中截住了他,截住后也不是带回来囚禁,而是就地处死。紧接着,郑文公又把其他儿子全部驱逐出郑国,原因是郑文公害怕他们生变夺权!
~~齐桓公的小心思~~
公元前651年,周惠王病重,时刻关注父亲动向的太子郑担心惠后与王子带借机生事,就赶紧指派下士王子虎前往齐国拜见齐桓公,通报情况,以早做准备。没多久周惠王驾崩,太子郑与周公孔、召公廖商议,密不发丧,并将这一消息火速送往齐国。
齐桓公得信后,即刻召集诸侯在洮(今山东泗水境内)集会。因为在这之前的首止会盟已经敲定共同拥戴太子郑的主旨,故此次诸侯集会进行得非常顺利,齐、宋、鲁、卫、陈、郑、曹、许八国诸侯同聚一堂,各国均派出一名使者组团前往洛邑,名为吊丧,实为拥立。这八位使者分别是齐国大夫隰朋、宋国大夫华秀老、鲁国大夫公孙敖、卫国大夫宁速、陈国大夫辕选、郑国大夫子人师、曹国大夫公子戊、许国大夫百佗。
直到得知八国大夫已经抵达洛邑,太子郑悬着的心才终于放进肚子里,周公和召公才宣布了周惠王死讯,并奉太子郑主丧,此时八国大夫异口同声要求拜见新任天子,王室大臣一看这情况,也都明白了,于是纷纷表示拥戴太子郑登基,太子郑顺利登基,即周襄王。
惠后和王子带眼睛都要喷出火了,可人家外有诸侯支持,内有大臣响应,两人也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眼巴巴看着太子郑即位。
第二年,周襄王改元,传谕各国,并于春祭结束后,命周公孔将祭祀用的胙赐给齐桓公,以表示感谢他的拥立之情。另外赐他表示征伐权力的彤弓矢(朱红色的弓箭)以及朝拜天子时乘坐的豪华大车。
周公孔先将这一消息告知齐桓公,请他早做准备。齐桓公与管仲商议,决定在葵丘(今天河南商丘民权县境内)搞一个仪式,表示对于王室赏赐的重视,同时也再次宣扬齐国不可动摇的盟主地位。
在去往葵丘的路上,齐桓公和管仲又提到了王室嗣位的争夺,管仲趁机说道:“周朝因为嫡庶不分,多次发生祸乱,现在齐国世子之位空缺,还是早做定夺为好,以免引发后患!”
齐桓公忽然叹起气来,这一点他不是没有考虑过,世子之位非同小可,郑庄公乃是一代枭雄,却因为在立储问题上处置不当,以至于郑国内乱频生,失去小霸之位,这一点齐国一定要引以为戒。不过齐桓公内心深处却是不愿立储,因为他实在不愿承认自己也已经是一位老人了,因此他犹豫、逃避,他说究竟立谁还真难决定:“寡人没有嫡子,六个儿子都是庶出,要论长子,那是无亏,无亏的母亲服侍寡人时间也最长,所以寡人跟她说已经同意立无亏了,易牙和竖刁也总提起这件事。但要说贤明还是昭,寡人最欣赏的也是他。这事难啊,还是仲父您来决定吧!”
齐桓公先后有三位夫人,分别是王姬、徐嬴、蔡姬,但都没有生儿子,不过他的众多妾室倒是为他生了十几个儿子,这其中有六位妾地位较高,被称作“如夫人”,长卫姬生公子无亏,少卫姬生公子元,郑姬生公子昭,葛嬴生公子潘,密姬生公子商人,宋华子生公子雍,至于其他的妾地位低下,所生儿子自然不可能成为世子,齐桓公甚至把他们直接忽略了。
管仲看了齐桓公一眼,接班人问题是所有国君都绕不过去的难关,可听这口气国君是不能处理得当了,易牙、竖刁都是奸佞小人,与长卫姬私下勾结,公子无亏要是当了国君,齐国霸业可要真要没落了。还是立公子昭好,他母亲是郑国人,正好借此和郑国加强联系,也可以防止郑国倒向南楚,于是管仲说:“要想齐国霸业永久,就要择贤而立,既然众位公子中以昭最为贤明,就立他为世子吧!”
齐桓公想了一下,又说道:“如果真的立了昭为世子,那无亏会不会用长子的身份来争夺君位呀?”
管仲说:“国君不必担忧,这次正好可以借助会盟机会选择贤明的诸侯,将公子昭托付给他,就像您安定周天子的地位一样!”
是啊,既然自己能定周王,为什么不能将儿子托付给其他诸侯呢!
果然在葵丘会盟中,管仲发现了值得信赖、可以托付的诸侯。
他就是宋国新任国君宋襄公
宋襄公,名兹甫,是宋桓公御说的次子,不过他的母亲是宋桓公夫人,因此兹甫以嫡长子身份被立为世子。
宋桓公长子就是目夷,那个五岁时就明白陈国不会轻易引渡南宫长万的小男孩。也就是说目夷自小就非常聪明,因此当宋桓公病重时,兹甫在父亲床前恳求把世子之位让给目夷,他说:“目夷年纪比我大,而且智慧、贤明、仁义,请把国君之位传给他吧!”
宋桓公就将目夷也召到跟前,告诉他兹甫要以世子之位相让,目夷说什么也不接受:“兹甫能把国家让给我,这就是最大的仁义,我的仁义又怎们能及得上他呢?而且废嫡立庶,不合礼制。”目夷甚至为了避让弟弟的让贤,躲到了卫国,最后兹甫的世子之位终究还是没有让出去。
有些国家为争君位兄弟相残,而宋国公子却相互谦让,所以说人和人真的不能比。
数月后,宋桓公去世,世子兹甫即位,即宋襄公,他拜目夷为上卿,主理军政大权。
就在此时,齐桓公约中原诸侯葵丘相会,此时宋桓公尚未下葬,宋襄公还在守孝期,按理说他是可以不必参加这次会盟的,但宋襄公“墨衰赴会”,也就是穿着黑色的丧服前来赴会,他希望借此机会进一步加强与齐国的关系。
宋襄公谦恭有礼,举止得体,这让管仲眼前一亮,他对齐桓公说:“宋公有让国之美德,而且墨衰赴会,对国君也是毕恭毕敬,可见这是一个可以托付的人。”
齐桓公也有同感,宋国爵位最高,国力也不弱,新任领导是个知礼之君,这样看来此人确实是最佳选择。于是他就委派管仲向宋襄公转述了自己的意思。
宋襄公听后十分激动,想不到自己新任国君,诸侯盟主竟然会以这样重要的事情托付,他急忙前往齐桓公馆舍拜见。齐桓公非常客气,拉住他的手说道:“他日还要靠您帮助安定齐国!”宋襄公连称不敢当,然后表示一定全力以赴做好此事,不负齐侯所托。
仪式开始了,所有诸侯都身穿祭服,佩戴玉环,依次缓步登上祭坛。祭坛上虚设周天子座位,诸侯按照朝见之礼朝拜周天子之位,然后才落座。
王室代表周公孔手捧肉胙东向而立,宣布天子旨意,“天王赐伯舅胙,以示嘉奖!”伯舅是天子对于异姓大国诸侯的尊称。而这次所赐之肉胙是周天子祭祀周文王和周武王所用,称为“文武胙”,级别是最高的。
依照礼制,天子赐胙,与会诸侯应该起身离席,齐桓公应该走下台阶,下跪、叩首、谢恩,然后再走上台阶,躬身施礼接受赐胙。
诸侯起身了,齐桓公也离席,准备迈步下阶。就在这时,周公孔阻止了他,并高声宣布:“天子有命,伯舅年高德劭,劳苦功高,特赐一级,免除下跪之礼!”这是说齐桓公自此之后按照公爵待遇,而且免除下跪之礼。
齐桓公闻言就停下了脚步,直挺挺地站在那里,准备伸手接过赐胙。
管仲赶紧上前一步,提醒道:“虽然天子特许,但臣子不可以不敬。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
齐桓公心头一震,赶紧对周公孔说:“天威不可冒犯,小白怎能因为天子之命就忘记了人臣的本分呢?”他快步走下台阶,向天子座位叩头谢恩,然后又登台接受赐胙。
诸侯一片赞叹之声。
齐桓公借机又提议再次盟誓,并颂《五禁》:
毋壅泉,
毋遏籴,
毋易树子,
毋以妾为妻,
毋以妇人与国事。
毋壅泉就是不要筑坝堵塞、截断河流,毋遏籴指的是不准(因别国灾荒)不卖别国给粮食,这两条说的是国与国外交关系的框架,也是人道主义的问题;毋易树子是说不要轻言更换世子,毋以妾为妻指的是不要将妾转为夫人,毋以妇人与国事说的是不要与妇女商量国事,这三条其实质是要求各国遵从宗法制的问题。可以说《五禁》是齐桓公更进一步制订及阐述了国际准则的具体体现。
然后诸侯发誓:凡我同盟,言归于好。
这一次会盟还有一个特殊之处,齐桓公只是让盟誓的誓词写在书上,挂在六畜之上派人宣读,并没有举行歃血仪式,避免了杀生。齐桓公称这么做是为了体现上天好生之德。
此言一出,诸侯无不赞服!
这就是葵丘会盟,是一次齐桓公大出风头的会盟,是齐国霸业达到极盛的标志性会盟。仁德布于诸侯,恩义施予天下,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光辉形象崇高而伟大,成为了标杆,成为了传奇,就连后来的孔子都说“齐桓公正而不诡”。
不过,在一贯的伟光正之下,齐桓公还有一点自己的小心思。
会盟结束后,齐桓公忽然问周公孔,“小白曾听说有三代封禅的典故,这究竟是怎么个情况?”
周公孔学识渊博,精研礼仪,听齐桓公询问,连忙解释道:“封禅其实分两个部分,一是封泰山,筑土为高坛,用金玉简祭天,颂扬上天的威德;二是禅梁父,打扫地面,用蒲做车,祭奠大地,感谢大地养育之恩。上三代受天命而兴旺,所以用隆重的封禅仪式报答天地的恩德!”
齐桓公点头微笑,然后说道:“夏的都城在安邑,商的都城在殷,周的都城在镐京,他们都离这两座山非常远,却还是赶到那里举行封禅。现在这两座山都在齐国境内,寡人想举行这个仪式,诸位看怎么样?”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但没有一人敢于搭话。封禅泰山梁父就等同于祭拜天地,把自己的功绩报给上天,这是天子才有的权利,因为天子的权力是上天给予的,但即便这样,历代天子也不敢轻易行此仪式,唯恐天下人耻笑他们不自量力,邀功上天。而诸侯只有祭祖的权力,是绝不能祭天的。
周公孔看着面露得色的齐桓公,良久才说道:“您觉得可以,又有谁敢说不可以呢?”
“那好,明天我再和大家商议这件事!”齐桓公嘿嘿地笑,显然没有看到周公孔微微皱起的眉头。
散会后,周公孔就火急火燎地拜会管仲:“封禅根本不是诸侯应该做的事,仲老难道就不能说句话吗?”
管仲淡淡地说:“国君一向争强好胜,所以只能私下里劝说,不能当面反对。这事我会跟他说的!”管仲虽然表面上一脸平静,可心里也觉得十分尴尬,国君前面还表现出对王室的毕恭毕敬,一转身就冒出封禅这样僭越的想法来,让诸侯怎么看待?所以即使周公没来请求,管仲也一定会阻止齐桓公。
随后,管仲就到了齐桓公馆舍,“国君想封禅泰山,这事儿是真的吗?”
齐桓公说:“自然是真的了。仲父也在现场,难道您没听到吗?”
管仲叹气道:“古代封禅的君主,从无怀氏到周成王,可以考证的有七十二家,但都是先受命于天,然后才举行封禅大典的。”
齐桓公有些不悦,这不是说我的功绩不配封禅吗?他反驳道:“寡人南征楚国,达到召陵,北伐山戎,灭掉令支、孤竹,西方也曾抵达太行,诸侯没有敢不服的!寡人召集兵车之会、衣裳之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就算是三代也不过如此吧?封禅昭告子孙,难道不行么?”人们普遍认为这个“九”字并非实指,有学者统计,齐桓公一生曾召集过二十六次盟会,出动军队达二十八次之多。
齐桓公这些话说给别人还真无法反驳,可现在坐他对面的是管仲,他的这些光辉事迹哪次不是由管仲策划实施的?
管仲朗声说道:“古代君王受命于天,但想要封禅,首先要天降祥瑞!北里长出嘉禾,江淮出现灵茅,东海献出比目鱼,西海献出比翼鸟,祥瑞之物都不招而至,这些事情都要记载在史册上!现在凤凰、麒麟没有到来,反而是鸱鸮来了不少,没听说那里有嘉禾,反而是蓬蒿长得很茂盛。如果国君这时候行封禅大典,恐怕列国有知识的人都会嘲笑您呢!”
齐桓公顿时哑口无言,第二天再也没有提起封禅之事。
管仲所说的祥瑞,实际上只是人们美好的传说罢了,所谓的记载也都有欠考据。倒是后世中为了迎合君主的政治目的,祥瑞多次出现,什么南山发现了麒麟,北海看到了苍龙,天上出现了五彩祥云,反正都是玄乎其玄,一闪即逝,说的人信誓旦旦,反正祥瑞出现过就行了。到后来干脆伪造所谓祥瑞,比如武则天要举行封禅,洛水中就出现了一块紫纹白石,上书“圣母临水,永昌帝业”,其实就是人工雕字后用紫石末和药涂抹制造的,武则天何等聪明,难道不知是人工制造的,但她依然抓住这块石头大做宣传,又是封赏又是特进,结果导致“四方争言祥瑞”,甚至有人用红漆在乌龟肚子上写上“天子万万年”假称祥瑞,结果宰相用小刀轻轻一刮就将红漆刮了下来,即使这样,武则天也没治罪,说到底她只不过用这些祥瑞向天下昭示自己是天命所归而已,至于祥瑞真假其实一点也不重要。
对于管仲也一样,祥瑞本就是虚无缥缈,但是却可以以此为借口打消齐桓公的想法。说到别国有识之士会拿这一点事情嘲笑,真地大大触动了齐桓公,这正是齐桓公的软肋。他当然明白作为诸侯是没有资格封禅的,但人总会膨胀,总希望更进一步,百世留名,可是如果真的最后招致他人嘲笑,让自己声誉受损,齐桓公是绝对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