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二十四史列传 > 第七十七章【北杏会盟】

我的书架

第七十七章【北杏会盟】

『如果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南宫长万的政治水平确实不高,因为他这么做让众公子都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而任由他们出奔在外,无异是纵虎归山。
南宫长万很快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指派弟弟南宫牛和副手猛获率军围困亳邑,临行前他对两人说:“公子御说是个有本事的人,必须杀死他,他若死了,其他人都不足为虑!”
空前的危机让宋国公室子弟团结在了一起,流亡的公子们从曹国借兵,在萧邑大夫萧叔大心的带领下,驰援亳邑,而亳邑人民也在公子御说的带领下奋勇抗敌。如此一来,围困亳邑的南宫牛和猛获就变成了三明治中的一块肉,外面裹的是萧叔带来的援军,内层是响应公子御说号召的亳邑人民。公子御说看准时机,开城应敌,与萧叔内外夹攻,南宫牛兵败被杀,所率宋兵全部投降。猛获看到主将被杀,又是撒腿就跑,逃到卫国,因为这次他真不敢再回宋国了。
随后公子御说按照萧叔大心的建议收编了投降的宋兵,挥师入宋,当然打出的依然是南宫牛旗号,一路宣扬公子御说已经被擒。南宫长万大喜,派人大开城门接应弟弟,结果可想而知,公子御说顺利进入都城,干掉了公子游,完全控制了局势。
南宫长万成了光杆司令,为今之计,走为上策。这一次他又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不负天下第一勇士的称号:南宫长万出逃前,先返回家中,因为家里有他八十岁母亲,天伦不可弃,他将母亲安置在独轮车上,左手持戟,右手推车,破门而出,所到之处,竟无一人敢挡。南宫长万选择的出奔地是陈国,宋国到陈国相距二百六十里,南宫长万推着独轮车一天就到。
宋国公室共同拥戴公子御说即位,是为宋桓公。
等局势稳定后,宋桓公开始着手引渡南宫长万和猛获的事宜。当时宋桓公的儿子目夷刚刚五岁,正在桓公身旁玩耍,他忽然抬起头对桓公说:“南宫长万是弄不回来的。”
宋桓公很奇怪,小屁孩为什么会这么说?
目夷回答:“南宫长万是天下第一勇士,陈国一定会庇护他,父亲空着双手去要,他们怎么会给呢?”
宋桓公恍然大悟,就吩咐使者一定带上重礼。
使者先到卫国。
卫惠公询问大臣该不该交出猛获,大夫们都说不应该,毕竟人家是大老远投奔过来,要这么交出去,将来卫国如何在诸侯中立足。在彼时,出奔他国避难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收留流亡人士也被视作理所应当的事情。
公孙耳却提出了不同意见,“普天下的邪恶都是一样可恶的,在宋国作恶而在卫国受到庇护,对卫国有什么好处?为了得到一个人而得罪一个国家,因为结交邪恶的人而丢掉友好的国家,这可不是什么好主意!”公孙耳名义上说的是善与恶的问题,实际上暗示的是投资与回报的问题。
卫惠公一听如梦惊醒,敢情这是赔本买卖呀!既然如此,猛获就交给宋国使者带回去
陈国,陈宣公收了重礼,也表示愿意交出南宫长万,但是又害怕无法制服他,就吩咐人假意设宴款待,宴席之上将南宫长万灌醉,然后用犀牛皮将他包裹起来,又用牛筋扎紧加固,连夜送回宋国。黎明时分,南宫长万酒醒了,他奋力挣扎,到宋国时犀牛皮已经被他挣破,手脚都露了出来,押解的人不敢大意,生怕他逃脱出来,就用大锤锤击他的手脚,直到骨头断裂。
后来宋桓公下令将南宫长万和猛获剁成肉泥制成醢,赐给群臣。南宫长万的老母亲也被诛杀。
之后宋桓公论功行赏,萧叔大心因为平乱有功,被准许在萧邑建立萧国,为宋国的附庸国,萧叔大心也是萧姓的得姓始祖。因为太宰华督死于国事,其子被任用为司马,华氏也成为了宋国的世家大族。
~~北杏会盟~~
齐国接连两次伐鲁,均受重挫,齐桓公痛定思痛,开始反思自己的方略,反思的结果就是他决定将国事全部托付给管仲。
当然,我们无法简单地以胜败论之,将伐鲁视为战略的失败,因为齐桓公和鲍叔牙继承的是齐国的传统战略,就是争当区域小霸。这与齐国的地缘大有关系,齐国位居山东半岛,国土呈菱形状,东北临渤海,东南是黄海,在彼时,茫茫大海无异于是安全的保障,没有那支军队会渡过大海入侵齐国的;西北是济水,虽然那个时代渡河不是难事,问题是济水以外就是千里泛黄区;南面是莱国及夷人的集聚区,除了齐国动乱那些年头有过莱夷袭齐的记载,其余时间他们都只有唯恐齐国攻打的份;西南则是诸个山系,不过山系断续,与鲁国、莒国相通,为了防止外敌从此处入侵,齐国在这些缺口处修筑了防御工事—长城,并寻求对外战争的胜利,而鲁隐公、鲁桓公、鲁庄公时代恰是鲁国势强盛期,这就是齐桓公和鲍叔牙一直主张对鲁国用兵的原因。
而管仲的战略高度要更高—要当整个天下的霸主,所以管仲对鲁政策以和为主,争取相对和平的环境,大力发展经济,扩充军备,以图大志。
齐桓公的放手,给了管仲施展手脚的平台,从此齐国进入了如火如荼的全面改革时代,管仲改革理念、执政思想得到了全面地贯彻执行。三年间,齐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经济繁荣,民众富裕,“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芋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齐国的军事实力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非昔比,称霸时机渐渐成熟!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开始在朝会中正式提出“意欲定伯”,紧接着管仲分析了当前形势:当今天下诸侯,强国林立,比如楚国、晋国,但是这些国家自认为厉害,就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所以都无法称霸,周王室虽然日渐衰落但却依然是天下共主,自从东迁一来,天下诸侯不再朝贡,所以郑庄公敢于箭射周桓王的肩膀,五国敢于拒绝周證hong王的号令,如此一来列国臣子上行下效,自然也不把自己的君主放在眼里,所以各诸侯国也就有了弑君之举,大家都把这些视为理所当然,也就没人讨伐。所以管仲建议派遣使者觐见周天子,请天子之令召开诸侯大会,立定宋君:“宋国国君一定,就可以奉天子以令诸侯,内尊王室,外攘四夷,看到诸侯之中衰弱者就辅助他,强横者就压制他,不听号令者则率诸侯讨伐他,这样一来,天下诸侯就会俯首帖耳,不需过于动用武力,即可称霸!”
看到这里大家就明白了,管仲是要建立的其实是一种规则,这种规则根据实际出发,强调共尊周天子为天下共主,不遵守这种规则的诸侯国将受到惩罚,而制定并掌控这种规则的人自然而然就成为“霸主”。通过这杆大旗可以把中原诸侯间的相互攻伐和对戎狄蛮夷的对抗纳于统一管理下,既避免中原国家的内耗,又把周王室和诸侯绑在了齐国的战车上。换句话说,所谓的老大周天子只是个空头牌位,“霸主”才是真正掌舵人。
当时宋国经历南宫长万叛乱刚满一年,宋桓公虽然即位国君,然而宋国政局不稳,所以管仲以立定宋君为理由要求召开诸侯会盟。很快,齐桓公的使者带回了天子命令,“齐侯不忘周室,寡人之幸!泗上诸侯,惟齐侯左右之!”自此,齐桓公正式取得了召开诸侯会盟的权力,要知道在这之前虽然有诸侯结盟的情况,可都是私下行为,召开诸侯会盟是周天子才有的权力,以诸侯身份主持会盟、担当盟主,齐桓公是第一个!
齐桓公将天子的旨意传示宋、鲁、陈、蔡、卫、郑、曹、邾等诸侯国,知会他们于三月在北杏(今天山东东阿一带)举行会盟。
二月底,北杏。
这里早已筑起了高约三丈的祭坛,祭坛的左方高悬着大钟,右方架起了大鼓,最上方安置着周天子的位置,当然天子是不会到来的,今天的主角是齐国,是齐桓公,他已经早早地来到,正在巡视玉帛器皿是否摆放的合乎礼仪。
受邀诸侯中先到的是宋桓公,这次会盟一个重要仪式就是定立他的国君之位,也就是让他得到体制内的承认。第二天陈宣公,邾子克(邾国国君,邾国是子爵国),蔡哀侯先后到来。
这时四国国君都注意到一个事情,齐桓公会盟并没有带任何军队,他要把这次盟会开成乘车会。
乘车会,又称衣裳之会,就是与会国不带兵车,以示盟好;与之对应的就是兵车会。至于要召开成哪种盟会性质就看盟会的主题是否与军事相关,像现在的诸多经济峰会就可以算是乘车会,而北约峰会、上合峰会这些带有军事性质的峰会自然就可以归入兵车会了。
齐桓公这么做自然是要宣扬齐国的和平愿望,这都是管仲的主意。
效果非常好,四国国君纷纷点头称道,“齐侯以诚挚待人啊!”于是四人也都吩咐自己的军队退后二十里。
眼看着三月即将到来,却再没有其他诸侯前来。齐桓公打起了退堂鼓,他对管仲说:“诸侯没有聚齐,要不推迟日期?”
管仲立即说:“俗话说三人成众,现在已经有四国到来了。而且更改日期,就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又怎么图霸?”管仲明白,要来的早就来了,不来的等也没用,该进行的会盟如期进行,结束之后实力讲话!
三月,五国诸侯共聚祭坛,举行会盟仪式。
齐桓公提出需要推举一人为盟主。
诸侯都面面相觑,因为依照惯例,排位应该序爵,宋国为公爵国,而齐国是侯爵国,应该宋国为尊,但是这次连宋国国君都是依赖齐国定位,何况齐国是真正的大当家。
这时陈宣公一锤定音:“既然天子命令是下给齐侯的,齐侯理所应当为盟主!”
蔡候、邾子的脑袋瓜子也都转过弯来,纷纷附和“非齐侯不堪此任!”“陈侯之言是也!”
齐桓公假意推让再三之后率先登上祭坛,然后宋桓公、陈宣公、蔡哀侯、邾子克依次登坛。鸣钟击鼓,先在天子位前行礼,然后互相交拜。齐国大夫仲孙湫宣读了会盟宣言,称“以天子命,会于北杏,公奖王室,济弱扶倾,有败约者,列国共征之
这就是北杏会盟,齐桓公主持的第一次诸侯集会,也是整个春秋时代第一次真正由诸侯主持的会盟,虽然只有寥寥五国,但是却掀起了齐桓公称霸的序幕,也揭开了春秋五霸陆续称雄的辉煌篇章!
当然首次会盟会有许多不尽人意甚至被人嘲笑的地方,比如好几个国家公然不应,比如在会盟当晚发生的那件事。
仪式结束后,管仲对齐桓公谈及鲁、卫、郑、曹四国故意不来会盟,公然违抗天子命令,必须兴兵讨伐!齐桓公点头称是,然后对宋桓公等四国国君说:“敝国兵力有限,这还需要诸君同心戮力!”几位国君纷纷表示一定鼎力配合,唯独宋桓公沉默不语。
晚上,宋桓公回到馆驿,他闷闷不乐,对随行的大夫戴叔皮说:“齐侯真是个妄自尊大的人,刚刚会盟就想调遣他国兵力,将来我宋国恐怕要疲于奔命了!”
戴叔皮是宋国的公族,宋戴公去世后,其庶子撝就以父谥为氏,称戴氏。事实上,由宋戴公派生出的氏非常之多,如前文我们提到的华氏,另外还有乐氏、皇氏,这些氏被统称为戴族,他们和宋桓公后来所派生出的向氏、鱼氏、荡氏所组成桓族基本占据了宋国的大部分高位,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会见识到两大族在宋国呼风唤雨的能力。
“从今日的表现看,诸侯并没有完全真心依附齐国,但如果真像管仲说的那样,征服鲁、郑两国,齐国霸业就真成了!齐国称霸,对我们可不是好事!”戴叔皮分析道,“会盟的国家中以我宋国为尊,如果我们不听他调遣,其他三国自然也不会奉约。再说我们前来为的是定国君之位,现在大位已经定,我们就不必留在这里了!”
宋桓公觉得有道理,就在第二天凌晨带领宋军不告而别。
等齐桓公醒来,宋人早已走远了!
sitemap